判象限,抄本质
从事互联网行业已两年多了,这两天对自己特别不满意。个中缘由很多,如思维易发散,过早进入细节而非谋全局,如缺少大量重复练习,把标准动作训练成肌肉记忆,如静心沉淀和复盘的时间不够,又如近乎偏执的完美主义导致束手束脚的惰性。拾掇起新产品,浮光掠影指指戳戳,在朋友圈发两句不痛不痒的评论,当然简单。但倘无独立见解,不能一眼看透产品策略的题中之义,继而辨出弦外之音,厘不清理论/数据/事实/假设间的映照与制衡关系,那么终究只是个 early adopter,成不了 amateur,更遑论 specialist。
判象限,抄本质。知易行难。
欣慰的是,半年来对产品的理解增加了新的维度。投入产出比,价值变现力,潜在市场的匹配程度,目标实现的路径节奏,乃至政策扶持发展的对象及资本市场追捧的热点等,都已可瞬间贯穿到思考纲目内,而非仅单纯停留在UI和交互层面(那是我两年前刚毕业的水平,社会阅历和用户接触程度有限,可以谅解)。愈发感到自己变得很「金牛」,很「商人」。是好事。只要不因此变得势利,世故,只要能坚守底线,随心所欲而不逾矩,不要变成自己曾经讨厌的样子。
身边的朋友越来越强。你可以清楚地感知到他们体内正在潜滋暗长的能量,悄然发生的异变。因为认识太多太强的人,对诸多话题其实噤若寒蝉,不敢妄断。反倒在自己新涉猎的领域,敢于以菜鸟身份厚颜讨教,肆无忌惮地享受新手红利而无惧鄙视,乐在其中。这也是为什么有志者的初学曲线得以陡增,而后必然会经历一段痛苦的平台期的原因之一吧。
再者。自我要求严格的人,往往对他人也多有苛求。孟轲有云,人之患,在好为人师。生而为人,本性难移,改变他人的努力易陷于徒劳无功,止增笑耳。既然教化不能,只得避之不及。
一度因此而痛苦,但最近似也想通。人真正该追求的,果然还是做好自己,然后进入更上面的世界,找到同样频率气场的群体,走近他们,融入他们。如此循环往复。
这何尝不是一种避世的态度。但它的本质却并非消极。承认多样性与客观性,上帝的归上帝,凯撒的归凯撒,各占所需,泾渭分明。如是而已。已不再试图说服妓女从良,抑或公然呼吁提高国民素质。物质决定意识,屁股决定脑袋。
以上推而广之的另一个产品角度的实用结论是,寻求量大的刚需,争取把握对趋势,在浪潮之颠成为被风口吹起来的猪。不要再野心勃勃地妄图颠覆巨头,一如唐吉柯德鏖战风车。写下这段时,悲切地感知到曾经的棱角正在被这个社会磨平。但理想还在,并非无路,只是路径略长,曲径通幽。
算是半只脚踏入了黑暗互联网,开启全新副本。接下来的战斗舞台会更有趣。
最后,希望自己将来做更多「无用」的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