互联网阅读学习经验
前两天在GTalk上接受国内某互联网公司在线面试,谈到个人关注点广泛,如何实现钻研深度的问题。我承认自己是个兴趣广泛的人,GR里订阅了各类内容,也因此深感信息过载,不堪重负。结合当时回答的内容,和事后的思考,谈谈我对互联网阅读学习的理解。
1、互联网是座大金矿,容量丰富,但不同信息源的内容质量参差不齐,需善于甄别。如果将信息源和接受者表示为两个向量,那么信息最终产生的价值就是这两个向量的乘积。既要找对方向(专业、可靠的信息源),又要确保数量(有效内容的总量、密度),才能实现最终乘积的最大化。
2、国内互联网娱乐化倾向严重,SNS中广为分享的绝大部分内容注重的是单纯的感官刺激,而非信息价值的输出。流连在此类网站,很难吸收任何营养。即便是内容挖掘类网站中由网民“公投”出的内容,也以快餐、功利、趣味和性内容居多。因此,我认为通过(非垂直的)社会化网站进行学习基本不靠谱,更多的时间还是应当花在专门的主题网站,进行有系统、有侧重的阅读。
3、之前曾在CB看过一篇国外研究报道,大意是讲用 Google Reader 这类阅读器进行网络阅读,很容易将个人的视野框死在极其有限的范围内(也就是你订阅的、关注的那个小圈子)。RSS的运用,在确保订阅源信息及时准确投递的同时,也剥夺了我们自由探索的权利。在GR成为我每天不可不用的服务之后,我已经很少去各类门户网站、行业热门网站停留驻足了。
4、网站的阅读体验设计也影响到阅读者的阅读效率。优秀的UE懂得使用舒展留白的页面布局和相对较大的字体(14px 宋体 1.5倍行距 适当加粗和使用标签 我认为最佳)。
5、关于分享。千鸟说绝大部分人把“分享”的定义狭义化了。GR里点Share是分享,Twitter上RT是分享,Blog里Post一篇是分享,这是共识。此外,在他人文章底部留言评论,也是一种对真知灼见的分享(尽管目前还没有一种特别有效的回收和聚合手段)。关键是评论内容应当言之有物。白居易倡导“文章合为时而著”,季羡林也在其探讨读书治知的文章里提及为文应当有新意。沙发党、路过党、同意党绝不会成为价值博客的主流。
(我的一篇《在规则内犯规》经过左岸读书的刊载,在那里收获了比在原文更多的精彩评论。)
6、过犹不及。过多的分享和输出途径,增大了付出的控制成本,也分散了人们的接收注意力。目前我主要通过GR分享有价值的阅读项目,同时通过微博客+选择性同步分享短消息/链接/图片。这样做的好处是,既节省自己和他人的时间,又不会给别人带去阅读负担。
7、很多时候并非我们阅读量不够,而是不善于独立思考总结。因此,选择适合自己的知识整理工具很重要。
8、尽可能远离电脑,回归纸媒阅读。研究表明,久坐电脑前阅读屏幕会降低人的记忆力,我隐隐感觉这正在自己身上发生。于是我还是尝试在适当时候远离电脑,回归最简单的生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