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性复杂,但需求无出马斯洛,欲念难逃七宗罪。于是最近做产品过程中,我考虑任何细节都尽量为深层次的、人性级别需要而设计。抓住要害,犹如站在风口——君子生非易,好风凭借力——事半功倍。

同时,人又痛恨自己被他人看穿,所以某些功能不宜直白抛出,而需兜转包装,以用户能接受的方式让其买单。

刚电话跟 @Plidezus 聊「食色」APP的推广。究竟怎这样一款目前是美食相机+照片社区的产品,如何撬动用户的心智,找到自己的口碑/传播点呢?美食照片?菜谱应用里有大量色香味俱佳的商业摄影。商铺聚合?数据量远不如点评。好奇闲逛?杀时间的方法多如牛毛。既然这样,用户为什么来用你呢?

在我看来,相机类工具之所以成为市场保有量大的刚需产品,本质上满足人自我炫耀的需求。在拍照的基础功能之上加入滤镜、PS、动图、分享,更是强化和拓宽了这种炫耀。作为一款专攻美食的相机,自然也一样。当一盘食物横陈眼前,拍与不拍,怎么去拍,加什么滤镜,写什么注释,分享给谁,艾特到谁,在这一连串动作的背后,无非是想向众人表明:**我就是这个品位的人。**潜台词:欢迎志趣相投的朋友前来勾搭,至于道不同不相为谋的,您请边儿凉快去。

说到底,以相机形态满足的炫耀需求,和以社区形态满足的归属感需求,最终服务于破除用户的寂寞感。一旦想清楚这个人群最深层次的需求,那么任何产品功能的定夺和优先级排序都变得章可循:给参与者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(包括个性定制的权利,和争取更多曝光的平台)并提供交流互动的方法(包括最初勾搭的理由、维持长期联系的手段)。

所以美食相机社区,名义上可以是「吃货的聚集地 / 发现身边感兴趣的事物 / 将优质菜品推荐给可能感兴趣的人 / 唯有美食与爱不可辜负」… Whatever,但实际上是「以晒吃的名义展示自我,勾搭旁人」。用一个高大上的体面理由,来掩盖其背后所希望达成的目标,小至策划一款产品,大到策动一场战争,牛逼的人总能将这一套玩得如鱼得水。

「撩菜撩汤」APP也一样。榜单功能上线后,深层次看,解决了用户「发现高质量帅哥美女,并能被更多人发现」的需求,说直白一点狠一点就是:提升勾结潜在炮友机会。但这样的目的显然在朋友圈里难以启齿。于是我们为上榜用户提供了奖品,包括高大上的香水、手包、苹果产品等。虽然并非全都是价格不菲的奖品,但这样一来,用户发朋友圈拉票就有了堂而皇之的理由:我好喜欢这一期XX奖品,快来给我投票吧——其实很可能奖品并不重要(抽到算赚到),上榜本身已足够荣耀。

前两天同人于野的一条微博或许很好地解释了掩藏动机的这一方法:「我看#纸牌屋#讲了一个政客撒谎的技术。比如事实是A。A一旦公开对你的打击是致命的,所以你要用一个高明的谎言B来掩盖。但是你不要直接告诉公众B。你要把B设计成是一个有一定难言之隐,你不愿意公开的事情。然后你告诉公众一个不怎么高明的谎言C,并留下B的线索。记者们将会自己发现B并宣布胜利。」当然说的比我们上文谈到的策略更为复杂(上文只动用了A、B;涉及到双方对垒博弈就需要尽可能放更多的烟雾弹,于是会有C、D、E…兵不厌诈)。

结论:

  • 抓本质,想清楚目标受众真正要的是什么。
  • 满足他们的七宗罪,同时给他们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,来自欺欺人,「说一套,做一套」。